日前,中国社科院国情调查与大数据研究中心联合腾讯社会研究中心,共同发布了《中老年互联网生活研究报告》。报告通过焦点组访谈、线下调查和大数据分析的方法,揭示了中老年人在互联网浪潮下的生活百态。
读过这个研究报告,笔者联想起年初的一则报道,一位在上海做绿化工作的安徽宿州老人,因为不会上网购票,所以连续6趟跑火车站买票,结果每次早早而来,但都失望而归。最后,他只好向火车站工作人员求助。环顾现实,虽然互联网已深深嵌入人们日常生活,但很多老年人还生活在网络的大门之外,有的不能上网阅读,不会网络支付;有的略知网络,却成为电信诈骗、网络诈骗的受害者。
互联网进入中国虽然已有20多年,中国也已经进入老龄化时代。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好坏,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数。而他们的互联网生活质量如何,又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指标。
对老年群体实施网络“扫盲”,既是老年群体本身的现实和精神需要,同时也是解决中国老龄化社会问题的社会需要。一方面,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,老年人对于互联网生活的认同度越来越高,也有越来越强烈的融入数字生活的意愿;另一方面,为解决劳动力不足,以智能养老为核心的互联网养老已迫在眉睫。
客观地说,中国目前已算是互联网大国。“互联网+”已在医疗、养老、教育、文化、体育等多领域推进,智能产业、智能家居等新应用也相继出现,如无人驾驶、网络问诊、智能养老等等,都跟老年群体息息相关。他们既是服务的对象,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。如何让网络世界与老人建立更紧密的联系,让他们能够更方便地使用数字产品,熟悉网络生活,享受幸福晚年,在银发浪潮汹涌而至的今天,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。
近年来,我国移动互联网行业迅猛发展,很多APP真正实现了普及化应用,解决了人们生活中很多痛点,逐渐成为日常必需。然而,在一些存在刚性需求的领域,比如针对老龄化社会的产品及服务,“互联网+”与发达国家相比,还有一定差距。当然,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,比如,笔者在乌镇召开的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展览现场就看到,像互联网辅助医疗、老年家居机器人等新技术发明比比皆是。
如何打破传统中国家庭养老方式,大力推进以社会化、人文化、网络化、智能化、产业化为一体的新型养老产业模式,真正实现“老有所养、老有所为、老有所乐”,既是企业家的事,也应该是全社会共同关心的事。但愿老年人的互联网盲区能够早日被扫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