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今,快节奏显然是当下最具代表性的时代特点之一。从某种意义上来讲,快节奏意味着高效率,所以并不是一件坏事。但是,当这种快节奏进入文学领域之后,虽然让文学创作表面上驶入了“快车道”,实质上却给文学创作带了极大的负面影响。
近年来,搭乘着互联网的快车,每年问世的文学作品不可谓不多,但实事求是地说,真正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、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作品寥寥无几,至于能给人以启迪,具有时代价值的优秀文学作品就更是凤毛麟角。文学创作之所以出现这种“有数量缺质量,有高原缺高峰”的现象,就是因为快节奏惹的祸。在“一夜成名”“赚快钱”等诱惑下,一些文学创作者在名利面前毫无抵抗能力,丧失了对于文学的敬畏,把文学创作当成一门急功近利的生意。为了获得快速的回报和较高的利润,这些创作者必然要压缩创作时间、降低创作标准,于是便出现了各种千篇一律、胡乱拼凑的抄袭作品,以及低俗庸俗的劣质作品。试想一下,如果社会上全部充斥这样的文学作品,如何满足人们日益增强的精神文化需求,如何提升中国文学在世界的影响力,如何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?
不可否认,文学作品也是一种商品,也要受到市场规律的支配和调节。但是,文学作品又有别于一般商品,它拥有经济效益、文化价值和社会责任等多种属性,是历史传统、时代精神、民族文化等相互融合的产物。文学创作绝对不能以加速度的经济效益为指挥棒,而是要放慢脚步,回归关注现实、关注生活、关注群众的初心,用心创作出见人见物见思想、有血有肉有内涵的优秀文化作品。在这一方面,前人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。司马迁忍辱负重、呕心沥血成就《史记》;曹雪芹穷尽一生心血创作《红楼梦》;路遥啃着冷馍吃着大葱写出《平凡的世界》……可见,文学创作来不得半点马虎和丝毫偷懒,也没有任何投机取巧的捷径可走,唯有以“吟安一个字,捻断数茎须”的态度老老实实、本本分分、认认真真地搞创作,才能让作品拥有“笔落惊风雨,诗成泣鬼神”的价值引领作用,才能发挥以优秀的文学作品引导人、武装人、鼓舞人的强大功能。
文学创作急不得、快不得,作者也要耐得住寂寞、经得起诱惑、守得住清贫。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,文学创作不妨放慢脚步,坚持“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”的态度,以期实现文学作品数量与质量的比翼齐飞,品位与内涵的同步提升,为人们提供更多更优秀的精神文化食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