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/ 医院文化 / 文化天地
快速导航
来院路线
乘坐10路、12路、17路、18路、1路、27路、29路、31路、35路、36路、3路、4路、51路、5路、8路、9路到火车站下车步行440米
文化天地
垃圾分类不能止于呼吁
添加日期:2018/7/12 8:31:27   浏览次数:1816   文章来源:中国文明网
【文章摘要】垃圾分类并不是一个新鲜话题。早在2000年,中国就启动了北京、上海等8个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,并在全国加以推广。十多年过去,国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在不断增...

  垃圾分类并不是一个新鲜话题。早在2000年,中国就启动了北京、上海等8个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,并在全国加以推广。十多年过去,国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在不断增强,分类垃圾桶也已经得到了普及,但综合来看,目前我国垃圾的回收利用率依然不高,垃圾分类的成效离预期还有很大距离。 

  事实上,垃圾分类的好处绝非只是降低处理成本、减少环境污染那么简单。提倡自觉实行垃圾分类,可以帮助培育国民生活习惯,提高社会运转效率,引领良好的社会风气;只有当垃圾分类真正得到普及和贯彻,才能充分调动资源回收利用的市场积极性,让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。可以说,垃圾分类的成败综合反映着社会治理体系的运转能力,体现着社会文明程度。时至今日,对垃圾分类不能再仅仅是提倡和呼吁 

  近年来,国内许多城市通过立法建立了垃圾强制分类制度,但具体的执行情况却不甚乐观,更多还是强调“批评督促和宣传教育”为主。这固然有垃圾分类涉及范围广、执行难度大的因素,但更多还是体系不完善、管理不到位的原因。这就有赖于相关部门以负责任的心态更加积极地推进垃圾分类工作,一方面研究制定全国统一的垃圾分类方法和考核标准,另一方面也需要因地制宜考量地域差别,形成政府、社会与市场合作互动的工作机制。 

  说到底,垃圾分类是社会文明进步、公民文明意识提升的结果,要根据人们日常的行为习惯设计可行的政策制度,从观念引导、习惯培养等方面做好工作。比如,普及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,解决好会分类、愿分类的普及难题;分类教育要进课堂、进校园,从小培养相关的文明意识和生活习惯;加大基础设施投入,建立奖励机制,调动居民的积极性等。 

  对生活垃圾进行强制分类,不只是为了实现垃圾资源的再利用,更指向生产生活观念的变迁,既是“绿色工程”又是“民生工程”,需要的是长期坚持、系统协作。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参与,才能扎扎实实地推动垃圾分类不断前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