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/ 医院文化 / 文化天地
快速导航
来院路线
乘坐10路、12路、17路、18路、1路、27路、29路、31路、35路、36路、3路、4路、51路、5路、8路、9路到火车站下车步行440米
文化天地
教育从来无需“标配”
添加日期:2018/8/1 8:17:41   浏览次数:1961   文章来源:中国文明网
【文章摘要】继“建筑工地打工”的崔庆涛被北大录取后,又一位贫困生以优异成绩被北大录取。当北大录取通知书寄到王心仪家里时,她正在异地打工。这样的故事很励志,很振...

  继“建筑工地打工”的崔庆涛被北大录取后,又一位贫困生以优异成绩被北大录取。当北大录取通知书寄到王心仪家里时,她正在异地打工。这样的故事很励志,很振奋人心,但也不免让人陷入沉思:到底怎样的教育方式更能塑造人? 

  今天我们较以往任何时代都更重视教育,也因此形成了不少社会默认的教育“标配”。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,家长必须要买学区房;寒暑期孩子必须要上培训班;为了感谢老师数年的辛苦栽培,一定要办“谢师宴”;为了毕业的仪式感,必须要有一场毕业旅行……似乎只有有了这些,学生才能成才。 

  可连日来,寒门学子考进名校的新闻不断地冲击着“标配教育”。这些学子没有接受过假期培训,没有一场旅行为毕业做注脚,更没有条件住进学区房,而是用后天的努力弥补了所有缺憾,赢得了网友的一片赞美声。反观被“标配教育”绑缚的孩子,学习效果和对生活的感知常常不尽人意。那么,我们到底需不需要标配式的教育? 

  说到底,“标配”是一种教育上盲目的跟风和攀比行为。从前些年电脑、手机和单反的“大学生三件套”,到今天的谢师宴、毕业旅行,都弥散着浓浓的拜物欲和不能落后于人的面子观。要给孩子最好的教育,却又不知从何处下手,于是就简单地把丰厚的物质等同于最好的教育,异化的培训班、盲目的海外游学等都是跟风和攀比的结果。 

  同时,虽然有很多寒门学子成为社会栋梁的案例,但我们亦不必矫枉过正。笔者相信,王心仪“感谢贫穷”的一番言语发自肺腑,但它又是经历沧海桑田后的人生总结,绝对不是一碗肤浅的励志鸡汤。他们的成功不应该成为“棍棒教育”“贫困教育”等另类标配教育的颂歌,因为教育从来无需“标配”。 

  因家庭环境、教育资源、传统文化、社会风气等要素的不同,孩子成功成才的路径也各有不同;而且现代教育绝不是流水线加工,孩子也不是无差异的产品,“标配教育”撑不起祖国的未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