劳动是个很宽泛的概念,粗略地划分,劳动有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分。而时下从小学生到年轻人,普遍丢失的劳动技能主要是指体力劳动,包括自我服务劳动、手工劳动、社会公益劳动、生产劳动等,它们都是维持我们生活正常运转的“刚需劳动”,理应被每个人所掌握。
劳动之所以重要,不仅因为它是基本的生存技能,还在于劳动对人的全面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。劳动可以树德、增智、强体、育美;劳动可以培养一个人吃苦耐劳、克服困难、敢于拼搏的意志;劳动可以教会一个人学会尊重和热爱劳动人民;劳动还有助于提高一个人的生活常识和生存智慧。因此我国高度重视劳动教育,2015年教育部、共青团中央、全国少工委专门出台《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》,提出“用3至5年时间,统筹资源,构建模式,推动建立课程完善、资源丰富、模式多样、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,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”。
但也应该看到,在实践当中,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、在家庭中被软化、在社会中被淡化,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、劳动意识缺乏,一些学生轻视劳动、不会劳动、不珍惜劳动成果,问题出在哪?一方面在于我们的教育评价体系仍旧是“唯分数论”,很多家长认为,只要孩子成绩好就行,会不会做家务不重要。哪怕孩子想参与家务劳动,家长也可能拒绝,因为家长已经包办一切,为的是让孩子“一心只读圣贤书”。另一方面,轻视体力劳动的观念仍然存在。自古以来,人们就受着“劳心者治人,劳力者治于人”思想的影响,重脑力而轻体力。直到今天,仍余毒未清。不少人仍认为脑力劳动“高人一等”,体力劳动“低人一等”。这无形当中就将体力劳动污名化了,好像“没本事”“混不好”的人才会从事体力劳动。
这种观念当然是荒谬的。社会的发展需要分工,每一个工种都有不可取代的价值。鼓励孩子好好读书,是为了让他们拥有更多选择权,而非让孩子鄙视劳动、拒绝劳动。何况在劳动力愈发紧张的社会形势下,人工的价值只会越来越高,蓝领白领的界限已逐渐消除。
鄙视劳动不仅是观念错谬,更深远的危害在于它阻隔了一个人的全面发展。不少人从小养尊处优,上大学后连基本的自主生活、管理能力都没有,变为长不大的“巨婴”。劳动能力的丧失,也让孩子们养成了懒散、吃不了苦、不知人间疾苦、不懂感恩、不想奋斗的品性,无法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。
鄙视劳动、劳动技能缺失,已经日渐成为一个亟需引起重视的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。大方向上,我们应该坚持教育改革,落实劳动教育,真正做到“五育并举”;而日常生活中,家庭是劳动教育的主阵地,家长应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,使孩子养成劳动习惯,让孩子在劳动中磨炼意志、提升品质,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