端午节是中国民间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,它既表达了压邪攘灾、祈福纳祥的美好愿景,也传递着纪念屈原、忧国忧民的的家国情怀和人文内涵,充分展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。应该说,端午节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,就是在于其包含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。
但在如今的一些年轻人眼里,端午节可能仅仅是一个小长假,至于吃粽子、赛龙舟、插艾草等节日习俗背后的故事和寓意,可能知之甚少。不仅是端午节面临着这样的情况,其它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也或多或少遭遇着类似的窘境。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一些年轻人对圣诞节、万圣节、感恩节等西方节日倒是如数家珍。其实,这并不是简单的赶时髦,而是对于民族文化的漠视,以及对于外来文化的盲目崇拜,反映出来的是我们对自身文化的不了解和不自信。
当然,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,原因是多方面的。一方面,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文化的交流和融合,以及思想的冲击与碰撞。外来文化作为新鲜事物,对年轻人来说,吸引力和诱惑力更大。如果在缺少科学引导和必要干预的情况下,很多年轻人的确容易在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的选择中,丢掉理性和原则,而是一味地跟着感觉走。另一方面,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在内容上有一定的深度和高度,在形式上又较为刻板和传统,与当代青年的思维方式、生活习惯都有一定的距离,很难形成良好的互动。
虽然存在客观原因,但归根结底内因才是决定性因素。如果我们的传统文化能够更加注重与时俱进地创新,在表达方式和展现形式上,更多地融入现代元素,甚至在内容上结合实际作一些适当的、合理的改编,那么一定能够吸引更多的年轻人。特别是如今已经十分成熟的网络技术,更是为传统文化的创新提供了绝佳的机会,搭建了合适的平台。传统文化可以借助于大数据等网络技术,大量收集当代年轻人最感兴趣的话题和娱乐方式,并进行合理地借鉴与融合,这样的传统文化便会更加时尚、更有活力。
创新必须建立在守正的基础上,因为脱离了守正的创新,非常容易陷入恶搞、低俗等怪圈,将传统文化搞得不中不洋、不古不今、不伦不类,最后贻笑大方。因此,无论是什么形式的创新,都必须坚守传统文化的内核不改变,只有做到守正创新,才能为传统文化赢得未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