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工智能技术日益发展,机器人已经能够完成目前人类所从事的许多工作,甚至可能做得更好。语音助手、人脸识别、虚拟聊天机器人,以及智能交通、无人机、无人车,等等,人工智能正越来越为人们所熟识和常见,升级的“阿尔法狗”完胜围棋高手柯洁,更让人领教了机器人的厉害。如今,机器人又出书了,《阳光失了玻璃窗》的出版清楚地表明,机器人已经开始“插足”文学创作领域。正如机器人进入工业、服务业等可能导致工人、服务员失业,机器人创作同样让文学工作者面临严峻挑战。
机器人写小说、诗歌早有尝试,也备受业内外人士关注和热议,曾有专业人士预测,机器人采用丰富的语言表达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梗概来创作畅销小说,可能还需要三年的时间,现在看来完全可能大大提速。尽管机器人“写”小说、“创作”诗歌或主要借助大数据下的逻辑化、公式化复制,未必能像人类作品那样有血有肉、有思想有情感,或许会显得刻板、晦涩、苍白,不过一旦机器人创作越来越得心应手,逐渐进入批量生产时代,并且培育出越来越多的粉丝读者,至少会让那些平庸作品失去市场。
相对于人类文学工作者来说,机器人“作家”“诗人”的弱势,除了体现在语言表达方面,更多的则在于情感体验、思想挖掘,而不大可能去生活生产实践中体验、采风,寻找灵感、升华主题。这就要求作家、诗人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,创作上更走心,更加注重走精品路线,真正做到深入生活、扎根人民,精准把握时代脉搏,创作出有生活温度、有内容厚度、有思想高度的优秀作品,才不至于被“机器人作家”超越,才不用担心会不会丢饭碗,也才能不负引领时代风尚的使命。
因此,面对人工智能机器人诗集、小说未来相继面世,我们既不必为此恐慌,也不能无视潜在威胁。某种意义上说,倒逼我们自己精益求精、打磨精品,从文学高原向文学高峰攀登,促进文学进一步走向繁荣,这不失为一个良好契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