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店是彰显城市气质的文化地标,也是建立城市文化空间,发扬城市文化特色,维系城市文化生态的关键环节。其作用并非只是简单交易纸质印刷品,更在于深度参与本地的精神文化生活。一间老牌书店往往蕴含着城市的文化品格和人文精神,融入城市的文化血脉当中,成为市民共同的文化记忆。网络时代为实体书店的经营带来了强烈的冲击,城市要留住实体书店,一方面需要将其纳入城市规划顶层设计,实行实体书店扶持政策,撬动更多社会力量的参与和投入;另一方面则需要经营者创新思维,开发相应文化产品,引入多态经营的模式。如今风行于全国许多城市的24小时书店,就是一种不错的尝试。
书店是城市情怀的象征,拥有几家不打烊的书店是许多城市的梦想。“当城市进入午夜,书店就是灯火。”北京三联韬奋书店的这句标语形象地说明了24小时书店的定位。在合肥,新华书店三孝口24小时店因其从不驱赶任何读者的暖心行为,被称为“暖心书店”,以爱书之人的仁心温暖着不同阶层、不同年龄段的读者,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,更被写入高考作文题。24小时书店为读者提供的不仅仅是书籍,更多的是一个静心、舒适的阅读环境,让人们可以在灯红酒绿的娱乐场之外多一种精神文化的选择。
然而在情怀背后,24小时书店也面临着现实的难题,夜间运营微薄的销售收入和高昂的运营成本,让许多24小时书店只能勉力支撑。今年4月,济南睿丁岛书店暂停营业,有媒体将其败因的归结为“水土不服”,笔者却不能同意。书店是文化场所,是重要的文化设施和文明载体。在全面推进全民阅读、建设“书香中国”的今天,实体书店以其天然的文化属性,理应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。应当在统筹规划中为实体书店的存续留出空间,为其转型与发展提供更为完善、更为有力的补助和支持。对于那些具备“文化地标”意义的24小时书店,更应着重予以政策和财政方面的扶持。
24小时书店的存在或许无法直接“拯救”实体书店的生存现状,但它却肩负着温暖都市夜晚、为阅读“燃灯”的重任,让城市的夜晚浸染书香,为都市夜归人指明“返乡”之路。希望相关部门、广大读者,以及更多的社会力量能够共同参与进来,传承阅读的精神,用文化的情怀守护城市的灯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