语言可以跨越地域、文化、历史等阻隔,成为人类互联互通的重要工具。我国地域辽阔、民族众多、文化形态多元、语言复杂多样,如果没有一门全国通用的语言将如此庞大的连接国家起来,那么,经济、文化、社会等交流便无从谈起。在我国,推广普通话有十分重大的意义。
20年来,我国普通话推广取得了骄人的成绩,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,但仍有一部分人对于推广普通话的意义还存在误解,并不十分积极。比如在一些地方的政府机关,包括一些比较大的城市,其工作人员大都习惯用方言交流,因为在他们眼里,这是所谓的“群众语言”;还有一些地方的老师,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县及其以下的中小学校老师,他们中很多人用方言教学,导致很多学生读了大学才说上普通话。
积极普通话推广,语言才更有力量。一个城市友不友好,舒适与否,不仅在于其硬件环境、风俗美食等,还在于语言的通达性。到这个城市读书的学生、旅行的游客、经商的人等外来群体,很可能会因为语言障碍而对该城市产生排斥心理;相反,如果在一个并不十分发达的小城市里,外地人去政府机关办事,其工作人员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与群众交流,势必会大大提高办事效率,同时让这些外来人口产生亲切感。普通话犹如一剂春风,可以减少地域之间的隔阂,让人们从小圈子中走出来,形成民族共同体思维。这就是语言产生的力量。
当然,推广普通话并不是要消解方言。方言是一个民族多样性的标志,是异乡客乡愁的寄托,必须要有条件地保存下来。但方言保护与普通话推广不是对立的关系,而是要共同发展。正式场合说普通话,在民间使用方言,二者就能并行不悖。比如政府机关、教师等群体要带头说普通话,这无关地域,而是一种职业责任。当然,在面对当地群体时,自然要使用方言。方言和普通话的运用要注重场合、对象,才能真正感受到语言的魅力,让其产生惊人的力量。
方言是一个地区的文化情感认同,而对于普通话来讲,它又何尝不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情感认同呢?跳出小格局,善用普通话,以增加语言的民族情感。无论走到世界的任何角落,只要听到一句熟悉的汉语,那便是慰藉乡愁的味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