的确,这类新闻似乎不是什么新鲜事了。类似随意编造信息、嫁接图片,发布虚假网帖、蛊惑网民,终而受到惩处的案例不胜枚举。今天,再次读到这样的新闻,难免令人有种“前仆后继”之感。
其实,治理虚假网帖这类乱象并非没有法律依据。但令人深思的是,为何有了惩处类似问题的法律依据,却还是堵不住这个违法漏洞、治不了此类社会顽疾?显然,光凭法律法规还难以勒紧虚假网帖的脖子,不是所有违法者都能纳入法治视野、受到相应惩罚。因此,笔者认为,治理虚假网帖,还需用好“四味药”,配好药方才能猛药去疴。
第一味药——“实名注册”。虚拟空间看不见脸、见不着名,难以追踪索迹,这让很多人萌发了无限自由的畅快和错觉,以至敢于无视法律。客观上也确实如此,很多网络犯罪难追查、难取证、难结案。归根结底,还在于没有在网上全面推开实名制。近日,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相继印发《互联网论坛社区服务管理规定》、《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理规定》和《互联网群组信息服务管理规定》,大力推进网络实名认证、实名注册,犹如一场治理网络违法犯罪的“及时雨”。试问,带着证件上网、拿着名牌说话,有谁还敢对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负责?有谁还敢随意触碰法律红线?
第二味药——“挂钩征信”。事实上,虚假网帖表面看是违法问题,本质上确是诚信问题。的确,行政拘留和罚款能够对违法分子产生一定的警示和威慑。但总的来看,违法成本并不高,也难以产生持久影响,所以不乏有屡次网上造谣而被拘留或罚款者。在征信机制不断健全的今天,不妨可以将此与征信机制钩挂,让蛊惑网民、欺骗社会的不诚信行为,在个人诚信账单上留下永久印记,加大违法成本,倒逼自警自律。
第三味药——“依法严惩”。不可否认,法律仍是治疗虚假网帖的主要手段。在网络信息高度发达的当下,虚假网帖传播速度快、影响面广,危害不容小觑,必须要加大惩处力度,为洁净网络生态兜住底。要加强网上巡察和网下追逃力度,建立联合办案机制,发现一起查处一起,不断提高违法犯罪的发现率、查处率。特别是对于一些存在追查难度的案件,要一查到底、绝不姑息,让每一名违法犯罪分子都付出应有代价,扩大法律法规的震慑效应。
第四味药——“社会监督”。俗话说,假的真不了,真的假不了。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。虚假网帖可以欺骗很多人,却骗不了所有人。对于虚假网帖,每一名网民如果都肩负起监督举报的责任,第一时间与政府相关部门互动联动,形成监督惩处封闭环,那么虚假网帖必然无处遁形,没有市场。
药到方能病除。相信用好这“四味药”,能够让不法分子牢记“网上发声前,请先动动脑”,也能够进一步洁净网络生态,还社会大众一片晴朗的网络天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