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节临近,各种年终聚会、饭局等多了起来。忙碌了一年,同事、朋友一块儿坐坐,小酌一番,怡情悦性,也是一件让人快乐的事情。不过,在这个过程中,也要谨防腐朽酒文化的浸染,别把言笑晏晏的餐叙搞成了拼酒的场合,甚至打着酒文化的幌子撒酒疯。
职场上流传的饭局“潜规则”,更是令人生厌。比如,有领导的饭局要牢记三点:领导座次要安排好,敬酒礼仪不能少,谈事不抠细节等,看似言之谆谆、情深意切,好像是职场前辈在向“菜鸟”传授经验,实则是在倡导一种无聊、乏味的风气,这样的“经验之谈”多了,非但不会让职场的风气更好,反而会毒化原本严肃活泼的工作环境。如果每个人都“谨小慎微、规规矩矩”,总是对照各种“潜规则”行事,怎么可能做好工作?
饭局就是饭局,应该是一种私下的聚会。且不说无事生非、搞尊卑有序那一套本来就不合适,如果把那一套拿到饭局上、酒桌上,去框定约束所有人的行为,更是有悖于聚会的目的。
而如果非要把这些理解成所谓的酒文化,则这样的酒文化未免太过庸俗。一者,喝酒本属怡情,饮酒过量,或者强迫别人喝酒,不仅损害健康,而且也构成了对他人合法权益的侵害;再者,倘若这样的酒局是建立在公款买单的基础上,这样的酒文化还涉嫌违规违纪,是一种厉行禁止的奢靡之风。
本来,作为一种传统,劝酒也是中国人的一种社交方式。若多一些克制,多一些收敛,倒也不失为人际交往的柔性文化。但如果刻意放大劝酒的强制性,乃至从伦理层面溢出,要么成为一种庸俗污浊的风气,要么成为一种政治强制力,则无疑走到了反面。
早在2017年年初,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就强调,党员、干部要不断提升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,去庸俗、远低俗、不媚俗,做到修身慎行、怀德自重、清廉自守,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。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提出,倡导讲品位、讲格调、讲责任,抵制低俗、庸俗、媚俗。恣意庸俗的酒文化不仅与文化相去甚远,更谈不上人文素养与精神境界。一个讲品位、讲格调、讲责任的人,都应该主动抵制三俗,不要将三俗带上饭局,不要用所谓酒文化作为庸俗的遮羞布。
春节期间,唯愿在一片喜气洋洋的氛围中,人们都能摆脱腐朽酒文化的缠绕,还聚餐以清新之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