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/ 资讯中心 / 文化天地
快速导航
来院路线
乘坐10路、12路、17路、18路、1路、27路、29路、31路、35路、36路、3路、4路、51路、5路、8路、9路到火车站下车步行440米
文化天地
传统文化是凝聚我们的底色
添加日期:2017/11/14 8:40:48   浏览次数:1508   文章来源:中国文明网
【文章摘要】“双十一”刚刚过去,网友们在忙着晒自己的“剁手”记录,而淘宝、京东等等电商平台,则在忙着晒自己的交易记录。单纯从数字上看,无疑又创造了历史,也预示...

 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,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、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、更深沉、更持久的力量。无论是家国情怀还是历史感,指向的都是文化的自信,是中国人共同拥有的历史和文化记忆。  

  每个人都有诗心,每个中国人都藏了一肚子的历史故事,每个中国人都有一套其来有自的行为准则,这就是中国的文化传统。在日常生活中,思想的分歧和差异随处可见,但是,底色般的传统文化是所有人都接受的,也是最具有凝聚力的。近年来,通过党和国家的一些政策对传统文化的弘扬,经过文化工作者的努力以及百姓本身具有的基因和自发的热情,传统文化已经从高大上,变得可以被百姓活学活用。 

  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基因,但是如何激活这个基因?如何让它成为老百姓的心灵自觉和行为自觉?这就必须要有文化工作者来做工作。当前的一个重要工作,就是把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地阐释出来。这是我们文化工作者必须要做的事情,义不容辞。 

  今年年初,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《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》,提出要深入阐发中华文化的精髓。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,就是传统文化的梳理工作。所谓梳理,就是取精用宏,披沙拣金,把传统文化中最优秀的内核提炼出来,让它衔接当下,惠及未来。 

  国学的任何内容都要先做梳理,文化工作者自己先弄清楚,梳理应当在先。要把人文知识变成老百姓的常识。我的专业是历史。历史是关注社会整体面的学科,我总是力求把专业本身所训练的这种阅读和思考方式贯注到工作中,不从某个局部看问题,而是了解整体的情况、发掘整体的信息。在我的授课中,总是涉及政治、军事、经济、生活诸多方面,把受众的知识面铺开,告诉他们,美的东西如此广泛,不论你从哪一个角度介入,都是中国传统中非常有价值的一部分。我还用了一年时间录制品读唐诗的音频节目,因为新媒体让老百姓与国学有关的个性化表达越来越丰富。 

  从大学课堂上的老师到面对亿万观众的节目嘉宾,我们必须换位思考,要努力用读者能听得懂的语言去言说那些有价值的东西。做电视心里想观众,录音频心里想着听众,写书心里想着读者,最后会是皆大欢喜的事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