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/ 资讯中心 / 文化天地
快速导航
来院路线
乘坐10路、12路、17路、18路、1路、27路、29路、31路、35路、36路、3路、4路、51路、5路、8路、9路到火车站下车步行440米
文化天地
像“大国非遗工匠”那样耐住寂寞
添加日期:2017/11/20 8:31:11   浏览次数:1455   文章来源:中国文明网
【文章摘要】明代文学家魏学洢在《核舟记》一文中写道,“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,能以径寸之木,为宫室、器皿、人物,以至鸟兽、木石,罔不因势象形,各具情态。”寥寥数笔...

  明代文学家魏学洢在《核舟记》一文中写道,“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,能以径寸之木,为宫室、器皿、人物,以至鸟兽、木石,罔不因势象形,各具情态。”寥寥数笔,就为读者勾勒出一位入木三分、出神入化的民间手艺人形象。作为现代版的“奇巧人王叔远”,那些“大国非遗工匠”身上,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?这是值得剖析的。

  在物质匮乏的时代,“荒年饿不死手艺人”,依靠高超的技艺,一些手艺人不仅养活了自己和家人,也通过师徒关系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。手艺人不仅得到了物质上的回报与激励,也找到了价值实现的通道,赢得了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。

  功成名就的“大国非遗工匠”,很是让人羡慕。然而,“大国非遗工匠”的成长历程,很多时候就是一个耐得住寂寞、坐得住“冷板凳”的过程。历经无数次失败,才赢得了最后的成功。技能的提升、经验的丰富通常难以一蹴而就,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。“坐冷板凳”不仅是一个技能不断突破的过程,也是一个心灵净化、精神洗礼的过程。

  在一个“快餐化”的时代里,浮躁、功利等不良社会心态浸润了许多人的精神世界。一些年轻人热衷走捷径、渴望立竿见影,越来越不耐烦、越来越“等不起”。他们总是试图找到一条能够迅速利益变现的通道。可是,如果一项技能轻轻松松就能掌握,如果一项手艺不用学习多久就可以“出师”,往往意味着这项技艺缺乏含金量,并不是一个“铁饭碗”,更遑论“金饭碗”。

    “一个人,最好的作品就是他自己”,“大国非遗工匠”身上不仅有高超的技艺,更有甘于平凡却又超越平庸的心境。工业化的流水线生产方式尽管“短平快”,却也让人们急功近利,让“技近乎道”的文化源流不断枯竭,生产出来的产品也就缺乏灵魂与魅力。

  手与心相连,致敬“大国非遗工匠”,就是学习他们耐得住寂寞、坐得住“冷板凳”的态度,学习他们努力将手里的活计做到最好、做到极致,精雕细琢、精益求精甚至苛求完美的工匠精神。许多手艺人笃信“慢工出细活”,愿意花功夫去打磨精品,不随波逐流,保持内心的安宁与满足,不断去提高自己、升华自己、超越自己。正因这样,那些手艺人才做到了常人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,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让人惊艳的作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