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一个互联网无所不“加”的时代里,“垃圾清理挑战”给公益植入了互联网基因,给环保活动带来了更多的想象空间。在环保得到越来越多价值认同的当下,“垃圾清理挑战”为环保提供了一条公众参与的渠道。
最近,网上流行起了一个“垃圾清理挑战”:找一个你觉得需要维护和清理的场地,先拍下照片,然后你把它打扫干净,再晒上清理后的照片。3月16日,人民网微博表扬了国内多位参与挑战的网友,感谢他们为改善环境做出贡献,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浙江宁波市鄞州人民医院医生王启新。
在一个互联网无所不“加”的时代里,“垃圾清理挑战”给公益植入了互联网基因,给环保活动带来了更多的想象空间。依托于社交网络的快速传播能力,“垃圾清理挑战”被更多的人看见和发现,也吸引了更多的人参与。在环保得到越来越多价值认同的当下,“垃圾清理挑战”为环保提供了一条公众参与的渠道。
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,老百姓对环保的认知也在不断深化。从不乱扔垃圾到垃圾分类,再到“垃圾清理挑战”,环保也有一个由浅入深、由表及里的过程。在通常情况下,垃圾清理都由环卫工、清洁工来完成,只不过,总有一些地方的垃圾处于被忽略、被漠视的边缘地带。面对这些垃圾,究竟是“无视地走过”,还是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将它打扫干净,折射出人们不同的环保意识与环保行为。
通过“垃圾清理挑战”,参与者到底得到了什么?一方面,通过亲历而为的角色体验,人们能够更加理解清理垃圾的艰辛,懂得换位思考和体谅环卫工的不容易,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环保深层次的认同;另一方面,通过“互联网+公益”,参与者不仅得到了满足、乐趣等内在性的激励,也得到了来自他人的肯定、尊重、赞誉等外在性的激励。
千姿百态的社会流动,让我们经常置身于一个周围都是陌生人的场域之中。这既让一些背离公序良俗和社会规范的失范行为有了藏匿的空间,也让一些契合传统道德和现代文明的行为难以被“看见”、难以得到舆论的赞扬。当契合公共利益和价值理性的做法得不到及时、有效的激励和回报,就会降低人们向善向好的意愿。得益于神奇的互联网,“垃圾清理挑战”不仅记录了参与者为了让世界变得更美好而付出的努力,而且会感染和影响更多的人们。
社会学家指出,人的现代化就是从“消极公民”转变为理性参与公共事务的“积极公民”。这个世界的分量和质量,和每个人的角色扮演息息相关,“勿以善小而不为”,点滴的细节推动,其价值同样不容忽视。聚沙成塔,众人拾柴,当公益的力量汇聚,就会产生一种强大的能量。
不论是“垃圾清理挑战”,还是垃圾分类,抑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,建设美丽中国,垃圾需要得到更好处理。环保作为一种公共事务,不能陷入“一个和尚挑水吃,两个和尚抬水吃,三个和尚没水吃”的“搭便车困境”,而是需要更多的公众参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