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棕子香,香厨房,荷包香,香满堂,艾草插在大门上,出门一望麦儿黄。”这首童谣所唱述的便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的端午佳节。作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,其在国人心中的分量不言而喻。端午节习俗大家都耳熟能详,除了歌谣中所提到的外,不同的地方也各有特色。但殊途同归,纪念的根本却都离不开家国。
关于端午节的起源,因近代以前对历史缺乏考证,导致各种牵强附会的说法甚多。巧的是某些历史人物事件碰巧与该日有所关联,于是便产生了“纪念说”,其中以纪念屈原的说法影响最为广泛,也最为大众所接受。不仅因为其历史原因,更多的是基于人们心中对家国的情感诉求。
战国时期,群雄逐鹿。名门之后的屈原身处内忧外患的楚国,身负宏才大略,满怀热血踏上了扶危救国、九死不悔的征程。然而有心报国,却无力回天,壮志难酬,大厦既倾、狂澜已倒,终万念俱灰,抱石痛沉于汨罗江,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。人虽作古,其脍炙人口的遗作却广为传颂,《离骚》《天问》《九歌》等诗篇独具风貌,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忧国忧民的情怀,影响深远。也正是这种爱国主义情怀的依附,端午节的味道显得格外庄重。与其说爱国是一种情怀,倒不如说是一种力量、一种信仰。这个信仰就是“国家”,从这里可以获得坚实而不竭的力量,在特殊时期激发为之奋斗、为之守护的勇气。爱国是个永恒的话题,在物欲横流的今天,拯救民族精神命脉已经迫在眉睫,爱国更值得摆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。端午节是文化软实力的一部分,以此为载体,爱国情感发挥着纽带的作用,系起各地同胞的手足情,是民族大团结的核心凝聚力。
中华文化很大一部分是由饮食文化组成的,既然是过节,食物自然少不了。譬如元宵节吃汤圆、中秋节吃月饼、春节吃饺子,至于端午节,正如开头歌谣提到的,吃粽子是最普遍的。节日与其对应的食物都是有一定说法和寓意的。相传,屈原死后,百姓们打捞他的尸体未果,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,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,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,后来就形成了吃粽子的习俗。由此可见,端午节吃粽子,实际上表达的是人民对爱国者的缅怀和纪念。从节日的传承来看,这种对爱国英雄的推崇情感是史今共通、一脉相承的。与此同时,在节日中享受劳动成果既是自我犒劳,也是一家人生产成果的共享。食一颗粽子,是身体和精神的双重给养,一片叶子包裹一团糯米,它聚起来的是一个家的兴旺,品出的是小家与大国的情感共鸣。
传统节日是历史沉积下来的文化瑰宝,是我们灵魂自救的“药引子”,我们一定要传承好其形式,发扬好其精神。无论身在何方,身处何地,同一个节日、同一个情怀、同一个国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