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几年前的一天,我回到家,看到书桌上摆着一张父亲剪给我看的报纸,题目是“古典诗词让人心灵不死”,内容是介绍古典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的。我读过之后马上上网查询相关内容,然后就购买了《唐宋词十七讲》,买了很多本,送给同事,送给学生。
那会儿,我已在初中教了三四年的语文,总会被学生问一些类似“背这些古诗有什么用,考试会不会考到”等问题。我总会从我的角度,进行正面的回答,但是对学生的影响力很微弱。看到那份剪报之后,我能给学生举出实例了,而且,借助叶先生的很多话,我更能感染学生了。从此,叶先生的著作成了我备课的好帮手。
“栖栖失群鸟,日暮犹独飞……”陶渊明的这首《饮酒》其实是初中语文课文里没有的,但我只要讲到陶渊明,就一定会把这首诗补充进来,让学生领略什么是“自我实现”。让学生认识到一首好诗,不仅在于恰切的用词,精妙的比喻,还在于诗人是把全部的生命、心魄都灌注到了这首诗里。这样的好诗,是与诗人同在的。
真实的生命,真实的感发,对真实世界的关注引发内心的情感,表达出自己的感受而不是空洞的套路……“求真”是我从叶先生那里收获到的最重要的东西,也是我传递给我学生的最重要的东西。诗词丰富了我的语文课,滋润了学生的精神世界。由求真而求美,而求精致。学生们从诗词入手,一步步规范自己的言行,变得更有精神追求了。
一名学生初中毕业后给我的留言中有这么几句:“最终改变我这个迷失浪子的,是诗境。当古文化成为语文的最后一道防线时,你用诗境真正打开了我的城墙。第一次写诗,第一次论诗,第一次让自己成为诗中的风情种种。一切都是第一次,一浪一浪,席卷而来,带来的是全新的景致,全新的空气,全新的领略,全新的一切……当磅礴大气代替了小感小悟时,我如梦初醒,还有些猝不及防。”从叶嘉莹先生的文章中,从学生对我的肯定中,我愈发坚定了我的教学理念:用诗词感发人心,用真诚打动学生。
从此,我几乎每周都会多拿出一个小时,给学生讲古诗词。从诗经讲起,讲古诗十九首,讲曹操、陶渊明、杜甫……再返回来讲《楚辞》,讲曹植、李白……和学生们徜徉在古代经典中是一种幸福,而我比学生们还多出的一重幸福是,我在备课时阅读了叶先生不少著作,她常常运用中外理论分析诗词,帮助我更好赏诗、品诗、评诗。我曾想着让学生品味这另一重幸福,可是,叶先生此类书籍对于初中学生而言,略显深奥了。好在有视频,叶先生的吟诵便经常出现在了我的课堂上。一位身材矮小的老太太竟能爆发出如此强大的精神力量!学生们身心受到震撼的同时,更深切体会到古诗词的“用处”。
新的问题又出现了,学生们很想知道这位老人的生平事迹,对于自己崇拜的人,他们总是希望了解得更多些、再多些。这个我无法满足,让他们自己上网搜,得到的信息总嫌零散。我建议学生去天津南开大学听叶先生讲课,真的就有学生周六一早坐高铁去南开,听年届九旬的叶先生谈诗论道。2016年教师节那天,我带上两名学生,到南开大学迦陵学舍参加“谢师会”。两名同学激动得难以自持,当场向叶先生献诗,会后立即与北京的父母联系,第二天继续留在天津听叶先生的讲座。
回到北京,这两名同学成了围观对象。通过他俩的眼睛和感受,同学们分享了对叶先生的“印象”。
前些日子,友人送我一本希望出版社的新书《讲诗的女先生——中国古典诗词专家叶嘉莹的故事》,这让我欣喜非常——十几年的时间了,现在我总算可以对叶先生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。一早,我拿着它走进班级,推荐给学生。一个给自己取笔名“静姝”的初一女生拿走了它,下午放学后一小时就还给了我。然后,晚自习的时候这本书又到了另一个住校生的手里。到第二天,已经有三名学生阅读过了。这本书在交代叶先生身世的同时,引用了很多叶先生原创的诗词,并且因为增加了很多解释,使得这些初一学生阅读很容易。榜样的力量是很强大的,班里又掀起了一股读诗热,六月中旬的原创诗歌比赛涌现出了更多的好作品。
“古典诗词让人心灵不死”,现在的初中生太需要心灵的养分这些滋养心灵的东西了。我们生而有幸而为中国人,我又有幸可以以叶先生为榜样,在学生心里种下一颗颗高尚的种子,向往美好的种子……